電腦組裝選購指南 - MB 主機板 - 每家型號好像很複雜?及推薦方向 (2020/9)
前言
相信大家都去過像是順發那種的3C賣場,到了主機板區,有些主機板會放在玻璃展示櫃裡面,看一下價格都高得嚇人,但是看別人買,似乎都是拿放在地上一疊、一疊的特價主機板,似乎賣得比較好。
如果問有在關注電腦零件的人:「玻璃櫃裡面的跟地上的差在哪?」,可能得到的簡單答案是「用料比較好。」,再來就不好繼續問下去了,但可能還是想知道用料是怎麼個比較好?貴在哪?通常不會再繼續問下去的原因,是因為有點太複雜了,廠家多、細項多、小差別很難說個清楚,也記不住,真的要比較還要上網比對一下才知道,那貴的點多了些什麼,用不到的到,如果比較在意C/P值,還是多少了解一點可能好點。
那這篇我想盡力試著寫,看可不可以把我知道的、懂一點的,加以描述讓大家可以有點參考價值。
型號怎麼看
先貼原價屋的估價單的幾個主機板當作範例。
AM4 腳位 (AMD Ryzen CPU)
華碩 ROG STRIX B450-F GAMING(ATX/1H1P/I網/註五年), $3890
技嘉 X570 AORUS ELITE WIFI(ATX/1H/I網/ac+BT4.2/註五年)12+2相供電, $5590↘$5490
微星 MAG B550 TOMAHAWK(ATX/1H1P/Realtek(1G+2G)雙LAN/註五年) 10+2相供電, $4800
華擎 X570 Taichi太極(ATX/1H/I網/ax+BT5/註五年+365天換新) 14相供電(7倍相), $9890
LGA 1200 腳位(Intel Core 十代 CPU)
華碩 TUF Z490-PLUS GAMING(ATX/1H1P/I網/註五年), $5490
技嘉 B460M AORUS PRO(M-ATX/1D1H1P/I網/註五年), $3290
微星 MEG Z490I UNIFY(Mini-ITX/1H1P/Realtek 2.5G/ax+BT5.1/註五年), $8090
華擎 B460M-ITX/ac(mini-ITX/1H1P/I網+ac/註四年) 365天原價屋售出換新擔保, $3390
品牌
現在比較常見的主機板品牌,有華碩 ASUS、技嘉 GIGABYTE、微星 MSI、華擎 ASRock,另外還有映泰 Biostar比較少見。這部份說的是DIY比較常見的,品牌電腦還有自家的主機板,一般是沒有零售。這幾家主機板廠在台灣是最常見的,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常見的,常常在國外的個人電腦測評,大部分會看到測試的主機板也都是這幾家的。以能見度來說,這幾家主機板廠也算是一種台灣之光了。
腳位
通常在估價單上會先分類的,是用腳位來做分類,現在AMD Ryzen系列的CPU,使用的是Socket AM4腳位。Intel Core 10代 CPU是使用LGA 1200,之前的8、9代是LGA 1151。兩家的腳位設計完全不一樣,Intel把針做在主機板上,AMD把針做在CPU上。不同型號的腳位,主機板和CPU是不能混插的。腳位只管插得上去,但是能不能用,還要看晶片組支不支援。
晶片組
主機板晶片組(南橋)本身對CPU的效能是幾乎是沒有影響,主要是影響其他裝置,如PCIe、USB、SATA、網路、音效等。AMD
現在最新一代是X570和B550,前一代是X470和B450,在更前一代是X370和B350,腳位都是相同,這三代都是繼CPU同代出了之後陸續推出的,B550是目前最新出的,出的特別慢,慢了X570快一年。現在CPU是第三代(Zen 2),像是3600、3700X,主要都是搭配B550、X570和前一代的B450,三張板子的差別主要是I/O部分,可以提供更多最大數量的PCIe、USB、SATA等的通道數,主機板廠通常也會為X版的板子,設置配置更好一點的硬體。
規格和價格是X570 > B550 > B450,熱門度B550 > B450 > X570。這一代B550大部分主機板都升級了供電,即使高階CPU甚至3900X也能應付。X570雖然配置更好的供電,除非需要很多I/O設備或者有要超頻高階,才會考慮。B450則是中階像是3600以下,為了節省預算的選擇。AMD沒有像Intel分Z系列才可以超頻,這幾個晶片除了A系列(A320)的主機板都可以超頻,至於供電和I/O的差異表格如下,文章後面還會再討論到。
AMD晶片組規格(來源:AMD官網) |
X是比B較高階的型號,另外還有A開頭的晶片組是入門級的,通常用於文書機,一般DIY組裝不太會選用。以下是主機板晶片和CPU的相容表和規格。
AMD Socket AM4 主機板晶片組解決方案 (來源: AMD官網) |
Intel
Intel Core 10代對應的是400系列的主機板晶片。晶片組主要差異也是PCIe、USB、SATA的最大數量上限,差異比較表如下。
Intel 400晶片組差異(來源: Intel官網產品比較) |
規格和價格順序是Z490 > H470 > B460 > H410,H410是入門的配置,一般DIY電腦很少會配置到這麼入門的晶片組,比較常出現在商用電腦或純文書機。
400系列只有Z490可以超頻,所以通常高階CPU像是i7-10700K和i9-10900K會選擇Z490晶片組的主機板。非超頻版本的CPU最多是選擇B460系列,如i5-10400F,有大量I/O需求的會選擇H470。另外Intel這一代還沒有PCIe 4.0的新技術,都還是3.0。
尺寸
機殼內相容主機板的大小(來源: Cooler Master) |
一般個人電腦比較常見的是ATX和Micro-ATX(或簡稱M-ATX),再來是小型電腦的Mini-ITX(或簡稱ITX),還有超大型的E-ATX和XL-ATX,通常是頂級主機板或者伺服器主機版,一般家用都還是ATX、M-ATX和Mini-ITX為主。上圖是ATX機殼,主機板要找對應大小的機殼才放得進去,通常大的機殼都可以向下相容更小的主機板,不過還是要看每個機殼的配置和說明。
ATX:
12" × 9.6"
305 mm × 244 mm
Micro-ATX:
大約
9.6" × 9.6"
244 mm × 244 mm
Mini-ITX:
6.7" × 6.7"
170 mm × 170 mm
這裡只舉三種比較常看到的,尺寸上很有意思,通常ATX和ITX板廠設計的主機板比較沒有落差,通常版子都是直接這大小,M-ATX就比較彈性,寬可能小到只有17公分,落差範圍蠻大的。
ATX是比較標準的尺寸,擴充性好,從初階到高階都可用,一般DIY主機版首選。而M-ATX通常會比ATX低階一點,除了直接看起來短一點,少幾條PCIe的插槽,但是通常還會少更多,像是M.2插槽、供電、SATA插座、甚至記憶體插槽等等,擴充性會比ATX低一些,但是如果用不到的話也是夠用。除了便宜還有好處是放到機箱裡高度會比較低,所以主機殼也可以矮一些。中階電腦比較多會選用M-ATX,因為比較便宜。
ITX則是比較特別,價格就很兩極,貴的是設計給小機殼用的高階小主機板,便宜的就是給小機殼用的初階文書機主機板。給小機殼的設計就比較少在考慮將來的擴充,因為空間比較有限。
主機板尺寸算是一種標準規格,所以不會因為CPU是哪一牌有所區別。
各廠的主機板命名
這部分大概是最亂的了,每家板廠都有自己的命名方式,這部分就列出四大廠一部分的系列。
大致都是從初階,最便宜的商用主機板,配置會最簡單,不適合或不能超頻。再來是中階到高階的電競主機板,DIY中討論較熱門的種類,會有比較好的供電、更多的I/O和高階的各類晶片等,遊戲、超頻或者生產,都有一定的水準。
另外還有旗艦主機板和現在有些主打創造類型的,價格可能有萬元以上,旗艦級的會比較多超頻愛好者的選擇,可以做比較極端的超頻,創造類型的通常也是配有高階的供電,以供應超多核心的CPU,可能還會有支援ECC記憶體和雙LAN連接埠,是走伺服器類型的板子。
華碩 ASUS
PRIME系列大多是商用的板子,只有少數PRIME系列,用高階晶片組的,有中至中高階的板子,如:PRIME X570-PRO。其他後綴帶-K、-A、-P等,大多是初階的主機板,晶片尾碼如果有M則是M-ATX板,如:PRIME B550M-A。這系列板子通常是黑、白、銀的配色。
TUF GAMING系列是中階的板子,TUF是華碩的一個子品牌,LOGO是一個像軍徽的圖案,有ATX和M-ATX的板子,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系列,是主打電競的主機板,價格比ROG STRIX系列較親民,配置作為電競使用也足夠。通常都是走橘黑配色,有點軍事風的彩繪。
ROG STRIX系列是依晶片組有中至高階的板子,ROG也是一個電競系列的子品牌,LOGO是一個眼睛,俗稱敗家之眼。這系列會開始有堆料,配置會超出一般使用需求,以供應超頻玩家的需求,中高價位的自組電腦比較常見的系列,通常品牌電腦不會配置到這等級的主機板。顏色以黑色為主,可能還會帶華麗的燈效。
ROG CROSSHAIR(AMD)/MAXIMUS(Intel)系列,是高階的主機板,是ROG的頂級系列。都會配置高階晶片組,如Intel的Z系列、AMD的X系列主機板晶片,供電通常都會配到飽,以供應更極端的超頻。配當代的晶片組,通常價位是萬元起跳的。名字通常都很長,而且不帶晶片名字,如:ROG CROSSHAIR VIII HERO,這種網路上通常會簡稱C8H。
技嘉 GIGABYTE
AORUS系列是技嘉的主要電競子品牌,圖案是一隻老鷹頭,從中階至極高階,等級分布很廣。ELITE < PRO < ULTRA < MASTER < XTREME,通常ULTRA以上,只有高階晶片組的主機板。以自組電腦來說,通常技嘉都是選AORUS系列,他分級和價位很直覺,花多少錢可以買多好的板子。配色通常是黑色,大多也帶有燈效。命名比較特別的是有WIFI的會在後綴加上AC或AX,表示不同WIFI模組。
超耐久系列,非AORUS系列的主機板,晶片名稱後帶HD3、DS3H、UD等等,多是中至初階的主機板,型號比較短,如:B460 HD3,價位通常也比較低,大部分都是M-ATX,比較偏商用的主機板。
GAMING系列也是中階至初階的電競主機板,有GAMING X、GAMING 3、GAMING HD等等的後綴,大部分比AROUS更初階一點的電競主機板,配色通常是黑色或黑紅。
VISION系列是技嘉的創作者系列主機板,多是中高階的主機板,和AROUS系列的差別,主要是板子的顏色是黑白配色,或者黑白銀,樣式是比較簡約的設計,部分玩家有特別喜歡機殼內白色配色多依些的一種選擇。
微星 MSI
MAG系列是微星主機板的熱門系列,是中階的電競主機板,類似於華碩TUF系列,也是走一個軍事風,連型號都很軍事,如:BAZOOKA(火箭筒)、MORTAR(迫擊砲)、TOMAHAWK(戰斧飛彈),這系列似乎也就這三種,越後越高階。大小有M-ATX和ATX。配色通常是黑色和灰色,並帶有一些金屬的樣式。
MPG系列理論上應該是比MAG高階一點。和MAG系列比起來,I/O大多配多一點,晶片組初階和高階都有。圖案和MAG比較不同,是MSI的龍魂LOGO,主板大多是黑色為主,比較特別的是CARBON系列會以碳纖維的圖樣作為主軸。
MEG系列是微星的旗艦系列,從中高階至頂階,分級是UNIFY < ACE < GODLIKE,大多都是配好配滿,主打超頻性能,通常配有更強的供電,給超頻玩家做更極端的操作,這系列只有配高階主機板晶片。標誌都是用微星龍魂的LOGO,配色大多是以黑色為主,現在的大多也配有燈效。
商用系列是初階主機板,主要是辦公文書用,不講求性能和超頻,如:B460M-PRO。但是也有中階的產品,可以在不超頻的情況下支持高階CPU,如:X570-A。以前微星沒有MAG、MPG、MEG的分類系列,型號十分難看,現在有分系列可以直接區分是電競主機板或者商用主機板。
華擎 ASRock
Phantom Gaming系列,Phantom是幻影的意思,這系列一般是中低至中階電競系列的主機板,走C/P值路線的主機板,但是也有出特殊的高階Mini-ITX小板,而且售價蠻高的,如:Z490 Phantom Gaming-ITX/TB3。大多是以黑色配色。
Steel Legend系列,鋼鐵系列官網是寫說堅如磐石的耐久性,是比Phantom高階一點點的系列,算是中階主機板,有出ATX和M-ATX的大小,這系列跟Phantom都是比較熱門的系列,價格比較親民,硬體也足夠中至中高階使用。顏色大多是黑色配銀色。
Extreme系列是中高階的的系列,和Steel Legend很接近的等級,通常會貴一點點,比較少見的系列。配色黑色為主,藍色點綴,通常是比較低調的設計,近期板子會增加燈效。
Taichi系列算是華擎旗艦級的主板,供電通常會配得更好一些,以供應更多的超頻需求,價位通常在萬元左右。雖然叫做太極,但圖案都是以齒輪為主軸,通常是以黑白配色,加上繽紛燈效。
PRO和商用系列,商用系列是指沒有特別標註系列的,如:B550M-HDV。PRO是相較商用高階一點的,顏色大多是配黑色為主,白色為輔。
供電
STRIX B550-F (來源:華碩) |
供電算是主機板"用料"的一個蠻重要的部分,主要是可以搭配上多高階的CPU和超頻能力。這部分近年來比較重視,會當成一種特色和宣傳,例如:12+2相供電等。
VRM
最多討論的應該是VRM(電壓調節模組),簡單說就是給CPU供電的一種裝置,理論上是越多越好,但每家廠和產品可能都有不同的設計方式,其實還蠻混亂的,可能一家的一個板子寫8相,但是和同一家的另一個板子的8相的穩定度和溫度是不同的,原因是用了不同的PWM控制器、Mosfet(上橋、下橋)、Mosfet驅動器、倍相器、電容、電感、散熱器、連接器等等的因素,還有一堆理論,倍相、並聯等等。
通常像我這樣的普通人,沒辦法理解這麼深入,Google搜尋晶片組+"VRM list",直接看網友整理的結果(通常是英文),這裡我就貼幾篇連結。
AMD
X570/X470/B450/X370/B350 VRM 含建議 [Google試算表]
B550 VRM 資料 [Google試算表]
LINUS TECH TIPS - 論壇
Motherboard VRM Tier List v2 (currently AMD only) - CPUs, Motherboards, and Memory - Linus Tech Tips
Intel
這幾個有的包含建議,搭配多少以下的CPU,可以當作參考,但是也不是絕對,因為主機板也常常改版,零件可能也會換。
Z490(LGA1200)、X570(AM4)、X470(AM4)
通常比較多是高階晶片組的板子比較容易找到資料,因為通常會搭配高階CPU和有超頻需求,影響比較大,中低階CPU和不超頻的情況板子原本的設計應該都是可以正常使用,最多只會影響一點溫度和自動超頻的效能。
可以看出來大部分供電比較好的主機板和價格有蠻明顯的關係,所以如果是用高階CPU,如AMD的3700X以上和Intel的10700K以上,特別是有超頻需求的話,可以稍微選供電好一點的板子。
另外也可以注意一些列表中特別不推薦的板子,有的表格有連結,有的可能可以搜尋一下,就可以知道測試結果通常都不佳,現在比較多網站或Youtuber是超頻然後看板子溫度,有即使型號上供電應該很不錯,但是溫度特別高導致,高溫會導致過熱保護降頻而降低效能。雖然通常測試都是比較極端的環境,一般使用上可能不會遇到,但是總是想要同價錢下,可以買到更好效能或更穩定的產品,可以當作一項參考。VRM只是其中一個因素,也可能因為其他的像是網路、音效、燈效、外型等因素決定。
B460(LGA1200)、H470(LGA1200)
Intel家的B460和H470似乎沒有看到各主機板VRM列表,主要因為Intel的B系列晶片的主機板不能超頻,通常最多就搭到10700非K版以下的CPU,相較於K版頻率、功耗比較低,對主機板的要求比較小。雖然影響較小,但是供電還是會有點性能差別,主要是全核的Turbo能不能上去、能在高頻下維持多久等。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下這影片:
Youtube - Z490功耗大戰之後~B460也不能落人後~教你怎買最划算的I平台降階紅利
是一位超頻的專家林董,也是微星的工程師,主要都是以微星的板子解說,大多是超頻相關,也常常會講解一些關於主機板的知識,蠻有意思的頻道。
沒有網友田野調查的列表要怎麼挑呢?
網路上測試的資料蠻少的,除非10700以上的CPU才會可能用的到,主要看Turbo boost可以上到標準和多穩,如果比較要求可以選B460和H470各家主打電競的板子,而不是用商用文書型的主機板。通常價格比較高,如果看官網通常也會強調用了幾相電供,光是看板子上的電感和電容也可以數得出來比商用主機板多。雖然不知道實際用的型號可以比較,但是也至少有一定水準。另外也可以找一些網友烤機有沒有降頻,當作一種參考。
B550(AM4)、B450(AM4)
AMD家的比較多資料只有B450而沒有B550的建議,主要是因為B550大概比B450晚一年才出,供電部分已經比前一代改善不少,中階以上的板子,甚至3900X這種高階CPU都可以罩得住,超頻的話就要中高階以上的了,附上一個Youtuber測試的影片:
Youtube(英文) - $140 - $160 B550 VRM Thermal Benchmark, Not All Boards Pass!
影片後面甚至有用3950X是16核心處理器超頻4.3G,都有B550的板子可以撐得住Blender燒機測試,一般比較多人選擇的中階或中高階處理器,像是3600、3700X等,應該都是小菜一碟了,所以目前B550會比X570熱門許多,畢竟如果沒有特別需求,供電已經足夠了。
電源供應器(PSU)連接器
也就是給PSU的插座,主要是讓電源供應器把電給主機板,供電給CPU,還有給記憶體和免插電顯卡。一般是8 pin起跳,越高階的板子會有更多的插座,可能8+4、8+8。有多個插座的即使只插一條8 pin也是能開機,用更多條只是為了負擔更多線材的負載,通常會建議還是插滿,特別是有超頻的情況。
擴充/儲存
MSI Z490 TOMAHAWK(照片來源: MSI) |
記憶體插槽
插槽大部分板子是四個,兩條一組,雙通道,所以通常新組電腦都是買一對記憶體來插,保留兩條以後擴充。Mini-ITX和商用主機板會有兩個插槽的情況,前者是為了省空間,後者是為了省錢,文書機鮮少需要大容量的擴充。
Intel的主機板也是只有Z系列的晶片才可以超記憶體,否則i7以上最多2933,i5以下2666,AMD則是X和B系列的晶片都可以超頻。
記憶體支援最大的容量和頻率,主要是每一代主機板不斷進步會一直增加,不過即使主機板支援,也要看CPU有沒有支援或者超不超的到。
PCIe插槽
PCIe有分走CPU和晶片組(PCH)的線路,走CPU的線路要看CPU有多少條PCIe通道,支援會有不同,一般第一條x16都是走CPU的線路,頻寬較大,所以顯示卡會插在這條。
先說版本,現在大多是配PCIe 3.0,然後配AMD 3000系列CPU是有4.0。由於幾條PCIe是跟CPU走的,所以會因為使用的CPU會有不同。目前4.0對於顯示卡的效能影響不大。
長度現在大部分是給x16(長)和x1(短),短的卡可以相容插長的插槽,x4通常是做成M.2。
PCIe x16在一般個人電腦主要是顯示卡使用,可能有一到三條,大部分是兩條,如果兩條都插共享頻寬變成兩條x8(速度),可以做SLI或CF(同時用兩張顯示卡),但是這功能現在蠻少見的,會插多張顯卡現在比較多直接使用來做程式運算、3D繪圖等專業用途比較多。
PCIe x1,各種擴充用,像是USB擴充、網卡、SATA擴充、音效卡等等。
另外還有PCIe插槽的金屬保護,如果裝高階顯示卡都比較大張比較重,可以加強一點防止插槽因重力變形,當然效果還是比不上支撐架頂著(或是竹筷)。
儲存
SATA III插槽
大多是配置4-8個,用來接SATA SSD或者傳統硬碟(HDD)。
M.2 插槽(Key-M)
M.2 PCIe,給PCIe SSD(NVMe)使用,近年SSD越來越便宜,也蠻多人升級成M.2 PCIe SSD,除了更快,也省了理線的麻煩。
速度通常是PCIe3.0(4.0)x4,比較舊的板子第二條只有PCIe3.0 x2(如X470)。M.2 插槽通常也支持SATA模式,但是頻寬就是SATA的速度了。
這裡的M.2 介面是指Key-M和wifi網卡插的Key-E是不同的,針數不同也插不上去。
有的會附帶主機板的散熱片,用來降低高速SSD的溫度,也有只有插槽的,只有插槽的可以另外買散熱片,價格不會很高。
一般會配1-3個(2個居多),Mini-ITX可能沒有。另外PCIe SSD還有分長度,現在幾乎都是2280(22 x 80 mm)。
這列一下比較常看到的最大頻寬。
PCIe4.0 x4 64Gb/s
PCIe3.0 x4 32Gb/s
PCIe3.0 x2 16Gb/s
PCIe2.0 x4 20Gb/s
SATA III 6Gb/s
當然這是頻寬,像是64Gb/s現在還沒有SSD可以跑到,現在大概才頂到PCIe3.0 x4的頻寬,要充分發揮4.0還需要一段時間,目前只會在連續寫入提升一點,而4.0的SSD價格提升不少,這一項提升算是超前部屬,附上一個PCIe4.0 vs 3.0 測試影片:
Youtube(英文) - Hardware Unboxed - 5700 XT PCIe 4.0 vs 3.0 + RTX 2080 Ti PCIe Scaling
後I/O
B550 AORUS ELITE(來源:技嘉) |
基本上都會有常用的網路RJ-45和音效3.5mm插座,如果有Wifi的板子還會有天線插座,音效除了3.5mm,還有一個S/PDIF是給光纖或銅軸線路傳輸使用。有些主機板還會配有PS/2插座,給鍵盤滑鼠使用,不過現在大多鍵盤滑鼠都改成USB或藍芽了。
顯示插座
顯示插座主要是給有內顯的CPU用,也就是不是用顯示卡輸出畫面,在估價單上常會看到1H1P之類的縮寫,1H1P就是1個HDMI和1個DP插座。
A:Analog(D-SUB VGA)
D:DVI
H:HDMI
P:Display Port(DP)
前兩者算是比較舊的接頭,如果是比較有年代的螢幕上比較常見,現在商用文書類型主機板還可能附帶這兩種插座,以給比較舊的螢幕延續使用。
後兩者比較常見,有版本的差異,主要是頻寬的提升,可以支援更高的解析度和重新整理頻率,例如:4K 60Hz。電競主機通常還是會以顯示卡作為輸出。
USB插座(連接埠)
USB有分2.0和3.0和3.1,主要是頻寬提升。
3.0以上有分介面,常見的長方形Type-A和圓角長方形的Type-C,頭比較小,現在3C越來越多使用Type-C介面,但由於才發展起來還不算普及,一般最多只有1個。傳輸速度比較高,適合用來連接手機、外接硬碟等傳輸量比較大的設備。
通常3.0以上的USB插座會有不一樣的顏色,比較多會使用藍色。
一般都還會配有2.0的插座,供應給一些不需要那麼大傳輸速度的設備,如讀卡機、鍵盤、滑鼠等,通常插座是黑色。
主機板總共配置的USB插座落差很大,可能有4-16個,一般6-8比較常見。因為USB版本可以向下相容,現在一些新出的主機板甚至沒有2.0的插座,如果是總數USB配很多的,可能會一半2.0一半3.0以上的配置。
還有搭載在主機板上的USB,是以針腳的接頭(USB2.0 9pin、3.0 19pin、3.1 20pin),通常是用來給機殼連接,讓機殼的前面板或頂板也有USB,大多是一半2.0一半3.0以上各1-2個的配置。
維修、超頻等功能
以前故障因為沒有畫面,都只有聽蜂鳴器來做初步的判斷除錯,現在有些中高階以上的會有Debug燈,用來顯示錯誤代碼。
FlashBack功能,不用CPU就可以透過USB更新BIOS,對於一些主機板要更新BIOS才能裝新一代CPU的情況很好用,如AMD的Zen系列CPU,每家現在都有做這功能,只是名字不太一樣。
Clear CMOS按鈕,比較常用到的情況是超頻細項設定錯誤導致無法開機,這時候要清除CMOS資料,最早都是拔電池放電,現在直接做一個按鈕或者2 pin觸碰短路來清除CMOS資料。
其他還有電源按鈕和各廠自家的像是超頻、切換模式、風扇控制等的按鈕,通常會在高階主機板上才有。算是額外的功能,一般不會使用到,但是遇到要除錯的時候,有這些小按鈕和燈示可以輕鬆一些解決問題。
燈效
現在主打"電競"的零組件大多是帶有RGB燈光,會發光的東西百百種,例如:機殼風扇、CPU散熱器風扇、記憶體、主機板本身,還有額外的燈飾等等,需要一個主控讓全部發光的配備都可以統一顏色,不然各亮各的顏色,有的紅有的綠,會顯得雜亂。
除了額外的控制器以外,現在大部分都是用主板來控制燈效,每家板廠都有自己的發光同步功能,下圖是一個CPU散熱器當例子,標示所支援燈效同步。
CPU散熱器虎徹貳 ARGB版 支援燈效同步(來源:SCYTHE) |
燈效還有分RGB和ARGB。ARGB是比較新的東西,RGB指光的三原色,ARGB多個A的A是指可定址(addressable),一個RPG零件上實際有很多顆LED一起發光,可定址就是可以各別控制LED的顏色,使得可以做出一些漸層之類的特殊效果,而不是同時只有單一色,燈效可以更華麗一些。
現在中階以上的板子幾乎都會配有RGB和ARGB兩種腳位,可能有各1-3個,Mini-ITX的板子為了省空間可能只有各一個,但只要有的話,少不是問題,可以分接。沒有配的話,只能外接控制器。
比較需要注意的是RGB是12V有4Pin,ARGB是5V 3Pin,而他的腳位基本上有防呆,但插不進去可別硬插,吃的電不同,插錯可能會損壞零件。
燈效這也算是電腦額外的東西,有人喜歡,有人不喜歡,通常有RGB燈效的,都可以用同步軟體開關。
散熱控制針腳
這部分通常比較不太會要求,都會有基本配置,稍微提一下。CPU_FAN是給CPU散熱器的風扇用,可能還有CPU_OPT是給第二顆CPU風扇用,通常和CPU_FAN連動。SYS_FAN或CHA_FAN通常是給機殼風扇用。AIO_PUMP是給分體是水冷泵用。現在都是給4pin的,給多的好處,是可以在BOIS裡面各別控制風扇的轉速和依溫度調整的曲線。
音效晶片
這部分我就不太了解,畢竟我木耳(聽不出來),也只能簡單帶過。
大部分的主機板數位音效都是用瑞昱Realtek的音效晶片,型號都是ALC加上數字,理論上數字大的應該比較高階,華碩有做自家的SupremeFX號稱是效果更好。另外高階的板子還配有ESS的晶片做數位轉類比轉換器,似乎是更高級的音訊裝置。
網路
分成有線和無線。
先說有線部分,晶片品牌比較常見的是Realtek(R網)和Intel(I網),Realtek應該是比較便宜,所以通常估價單上都會特別標註I網,我個人是覺得瑞昱的品質也不會差很多。速度上大多是1GbE,高階的板子可能會有2.5GbE、5GbE和更高的10GbE,主要用於區網內部傳輸,如影片創作連結NAS等需要高速有線網路的需求。如果是家用上網1Gb應該是足夠使用。
無線就不像有線網路是每張板子標配,算是選購的配備,有的板子甚至會出兩種版本,有WIFI和無WIFI的。在估價單上會寫ac+bt4.2和ax+bt5這種,前面的ax和ac是指Intel的802.11ax WiFi模組和Intel的802.11ac WiFi模組,也有配Realtek的Wifi模組的板子,不過比較少見。後面的bt4.2和bt5是指藍芽(Bluetooth)和版本。ax是比ac新一代的標準。
也有板子是留空插槽(M.2 Key-E),可以自己買WIFI模組裝,但是要注意,如果有這種預留WIFI插槽的,而板廠沒有自己出WIFI模組單賣,通常自行買來別家安裝都有點難度,有些問題要自己克服,如C6H,可以找到網路上許多自行安裝遇上困難。如果有WIFI需求,比較建議直接購買有WIFI版本的板子。
BIOS/軟體
目前每家BIOS都已經做得蠻好使用的了,也都蠻漂亮的,大概只有華擎比較樸實一點。主要就是用來更改硬體的設定,如CPU、記憶體的參數和調整風扇曲線等等。至於軟體也就是進入windows之後安裝的,有些有超頻軟體,但是功能其實和BIOS重複了,比較偏冷門,比較多人會用大概就是條燈效的軟體了吧。
板層
比較高階的板子會寫6層板之類的,這也算一個半隱藏的項目,不會直接寫在規格裡面,以前比較流行把幾層板當作宣傳,現在比較少再講了。原因是層數並不會直接影響效能,主要是干擾少,信號比較好,可能會比較穩定之類的,但對於消費者來說比較關心最後的結果,像是效能會不會影響和價錢多少。一般都是越高階的板子,線路需要的數量更多,所以會有更多層,相對板子的成本也比較高一點,其他就是比較像是設計方的考量了,使用者就不受影響。
保固
大部分主機板是3年保固,估價單上寫註5年,"註"就是要去官網的活動登記,除了到官網上傳購買證明或發票註冊產品,還要登記產品序號,通常是註冊後是3年加上活動的1-2年保固,要特別注意,額外加的1-2年都要在活動頁面登記才有算唷,不然一樣只有3年。如果沒註冊就是照原本的3年,日期是從購買日期開始計算,如果發票丟了,通常是按照生產日期加三年。
保固4-5年已經很不錯了,雖然主機板不太容易壞,但比起品牌電腦保固大多是3年已經多上不少了,加上要是用超過5年,不小心撐到6-7年,那已經過了好幾個世代,也差不多該換了。
未來升級空間
自組電腦通常還會考量未來升級的空間。
Intel的情況,假設現在買B460配上i5-10400F,可能用了四、五年,想要在不換主機板的情況下,提升一些性能,就可能考慮換那時候的二手i7-10700,甚至是i9,那可以買供電好一點的B460主機板,至少要i7-10700 Turbo下還罩得住的水準;相反的,如果打算這樣配好就一直用到換整台,如果沒有特殊需求,那可以配最低10400F可以用的主機板就好,如:10代i5配三千左右或以下的主機板。
AMD的情況,會比較複雜一點點,AMD到下一代CPU都還不會換腳位,而且現在的主機板500系列和前一代400系列都還可以支援。所以如果未來的選擇會比較多,一來是可以選同世代更高階的CPU或者下一代的CPU。下一代CPU的TPD多少還不知道,但是通常越高階就越吃電供這是不會變的,所以如果之後會打算升級高階CPU的話,主機板的電供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。如果是換下一代的同階CPU,那應該不會變動太多,特別是只換中階的CPU的情況。一樣的如果不打算之後換CPU,打就直接用到換整台的話,沒特別需求就可以挑夠用就好的主機板了,會是比較划算的方式,如:中階R5-3600配兩千多以下的主機板。
推薦的板子
這裡推薦一些ATX和M-ATX中至中高階的板子,不寫Mini-ITX,是用途比較極端,不是文書就是極限小容量高興能電競,都會因用途和需求,選擇比較特殊,比較需要各別考量,但選擇思路也是相同。
價格部份我是打這篇的時候抄的,之後會有所變動。
AMD AM4的主機板
我比較常關注大約2.5到4萬左右的自組電腦,應該也是家用比較常見的範圍,CPU搭配AMD是目前C/P值比較高的選擇,R5-3600和R7-3700X是比較熱門的選項。
主機板會比較建議選B550晶片為主,因為B550比X570晚出超過半年至一年,追加的比例不像是和前一代B450和X470之間的差距很大,B550中階的主板配置甚至不輸X570中低階的,X570依然還是比較高的價格情況,B550的C/P值比較高一些。
而B550大多數板子供電也有足夠的能力,這代的板子還會支援下一代的CPU,所以可以保留一點,可以日後升級同一代降價的更高階CPU或是換下一代的CPU,如果是B450因為是足夠現在3000系列的中階CPU,之後可以升級的選項比較少,當然,如果之後不打算換CPU,就不需要考慮了。B550配置上也比B450平均配地都新一些,像是PCIe、USB、網卡的版本和支援ARGB等。
在PTT比較多是選擇華碩的TUF GAMING B550,有分ATX和M-ATX的尺寸,還有分有無WIFI,大板比較貴,有WIFI比較貴,但這幾片價位是4000-5000,註冊五年保固,其他該有的都有,VRM也足夠撐高階CPU,另外,同價位的競爭對手也是很好的選擇:
- $NT 4190 (WIFI $4690) 華碩 TUF GAMING B550M-PLUS
- $NT 4790 技嘉 B550 AROUS ELITE
- $NT 4800 微星 MAG B550 TOMAHAWK
- $NT 4490 (WIFI $4890) 微星 MAG B550M MORTAR
如果要低價位節省預算,可以降到B450和X470,價位大概2000-3000,X470大部分都已經沒賣了,在X470和B450的時代,X470板子供電平均都會比較高一些,如果會在意供電或想超一下,可以考慮加一點點錢升到X470。B450建議是搭配3600以下的CPU,X470建議3700X以下:
- $NT 2890 華碩 TUF B450M-PRO GAMING
- $NT 2890 技嘉 B450 AROUS ELITE
- $NT 2780 微星 B450M MORTAR MAX
- $NT 2990 微星 X470 GAMING PLUS MAX
還有種比較特殊的,X370還剩下一張出有點久的板子C6H,依然還是很多人自組電腦的選擇,主要缺點就是,不支援下一代Ryzen,所以日後要升級大概目標就是撿二手便宜的3700X或3900X不超頻使用,因為是2017就出的板子,所以比較新的東西不會放上去,像是PCIe 4.0、ARGB腳位等,好處是它是當年的旗艦主機板,像是背板USB就塞了12個,SATA給8個,給好給滿,整體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板子:
- $NT 2990 華碩 ROG CROSSHAIR VI HERO WIFI-AC
如果是要更豪華一點的話,大約5000-6000的主機板,搭配3700X以上的CPU,可以在B550和X570中選:
- $NT 5490 華碩 ROG STRIX B550-F GAMING(WIFI)
- $NT 5290 (WIFI $5990) 華碩 TUF GAMING X570-PLUS
- $NT 4990 技嘉 X570 AROUS ELITE
- $NT 5490 技嘉 B550 AROUS PRO AC
- $NT 5990 微星 B550 GAMING CARBON WIFI
Intel LGA1200的主機板
幾種菜單比較常見的CPU當範例:i5-10400F、i7-10700F、i7-10700KF、i9-10900KF,有沒有F只差在有沒有內顯,沒內顯會便宜一點,如果是家用通常還會加顯卡,會把CPU沒內顯的差價去補其他配備。
B460和H470
先說i5-10400F和i7-10700F由於是非K版,有鎖頻,所以會搭配B460或H470居多,一來是即使用Z490也不能超頻,而且價錢貴上不少(4千起跳)。下面列出一些比較不錯的板子,供電大都有一定水準,非K版雖然不能超頻但是還是有Turbo boost,而各板廠也有自己解鎖功率限制的功能,以至於更容易達到全核規格的頻率上限,如:10400是4GHz、10700是4.6GHz、10900是4.5GHz等,還是可以做些調整設定以達需求。
供電看比較重的話C/P值比較高的是微星的B460M MORTAR,應該是3500左右價位供電比較好的,在上去就到四千價位的了,如果會用到i9-10900也是建議從這張的供電起跳開始選。這部分其實在意的人比較少,因為全核心Turbo都跑得上去,會遇到降頻的情況通常都是在負荷很重的運算下,升溫才會遇到,如3D渲染、烤機等,一般如果是玩玩遊戲、上網、看影片等等都不太會碰到溫度牆。
華碩的TUF B460M 是比較常在論壇上看到,是華碩中低價位的電競主機板,供電普普,但是也不算太差,其他部分也算配的還可以,另外,也有WIFI的版本,會多幾百塊。
- $NT 3290 (-PRO(WIFI) $3890)華碩 TUF GAMING B460M-PLUS
- $NT 4190 華碩 ROG STRIX B460-F GAMING
- $NT 4490 華碩 TUF GAMING H470-PRO WIFI
- $NT 3990 技嘉 B460 AORUS PRO AC
- $NT 4490 技嘉 H470 AROUS PRO AX
- $NT 3590 微星 MAG B460M MORTAR
- $NT 3990 微星 MAG B460M MORTAR WIFI
- $NT 4290 微星 MAG B460 TOMAHAWK
Z490
用Z490的板子比較多會搭配i7-10700KF和i9-10900KF。Z晶片系列的的主機板價格就比B和H的貴上不少,通常主板也比較豪華一點,我是挑4000-8000的主機板,範圍比較大而且偏高,主要是因為現在10代K版i7、i9是1.1萬到1.6萬,CPU的價格和主機板價格的比較起來就還算可以接受。
- $NT 5290 (WIFI $5990) 華碩 TUF Z490-PLUS GAMING
- $NT 7990 華碩 ROG STRIX Z490-F GAMING
- $NT 5190 (M-ATX $4590) 技嘉 Z490 GAMING X
- $NT 6490 (無WIFI $5990) 技嘉 Z490 AROUS ELITE AC
- $NT 6690 技嘉 Z490 VISION G
- $NT 7990 技嘉 Z490 AROUS PRO AX
- $NT 6090 微星 Z490 TOMAHAWK
- $NT 6650 微星 Z490 GAMING EDGE WIFI
小結
上面推薦的都是註冊五年保,華擎的板大多是四年保固,相較之下就差了一點,對我來說,保固算是一個比較重的參考項目。上面也不包含一些組合優惠和特殊的活動,如欣亞和原價屋有些組合的賣,CPU+主機板這樣,可能會便宜一點,有些還有不定期的贈品,如果有的話可以當作一個參考,但是還是可以看一下保固和其他需求是不是符合自己的。
當然推薦的也是從我的角度挑選,在CPU決定的情況,我比較注重保固、價格、供電和升級空間,才開始挑其他選項,例如:需不需要WIFI、WIFI需不需要用到AX、I/O需求要多少、M-ATX板還是ATX、板子的樣式喜不喜歡等等。每個人挑的方向都會不太一樣,有的人會是"我要白色的板子,其他都可以妥協"的情況也有。
建議挑選的方式
如果你才要開始選,還是沒有頭緒,我想了幾個問題,或許可以可以給點方向。
- 用哪個CPU?->Intel/AMD? 高階/中階/初階?
- 需不需要超頻?->比較供電
- 主機想要多大?-> ATX/M-ATX/Mini-ITX?
- 預算多少?->5000/2000?
- 需不需要Wifi?->AC/AX?
- 有沒有主機品牌喜好?ASUS/GIGABYTE/MSI/ASROCK?
- 儲存需求?速度/數量?RAID?
- PCIe需求?速度/數量?
- 美觀裝飾需求?主機板配色樣式/RGB/ARGB?
- USB需求?傳輸速度/數量?
- 後續升級需求?舊主機板晶片/新?
- 在意保固?4年/5年?
注意M-ATX的細節
另外還有些要注意的地方,如果選擇M-ATX的板子,有些型號有M-ATX和ATX的版本,要注意M-ATX的版本跟ATX版本比,換的可能不只有 PCIe 1x被切掉,有些可能供電都換掉,或其他部分也減掉,會變成整張降一級,然後只省一點點錢,常常不太划算,這種板子還蠻多的,可以留意一下。
阿,這篇又超量了。最後了,其實這篇範圍還是算小的,是我比較常關注的小範圍而已,自組電腦又是家用或遊戲取向的中階組合,算是小眾範圍,不過或許可以對一些人有幫助或者有興趣,就值得寫了。還有,可能會有一些有錯誤的地方,還請包涵,也歡迎提出,讓我可以改改或討論討論。
插曲:打這篇中間差點吐血,大概幾千字不小心全選後按到空白鍵,然後一個點錯回到上一頁...,回來整篇消失...,打了幾個小時的文只能重打T_T。
其他參考
Reddit - X570/X470/X370/B450/B350/A320 (AM4-socket Motherboards for AMD Ryzen CPUs) Sortable Comparison Table
嗨~又是我XDD(等待5600X和TUF 3080到貨的無聊人)
回覆刪除原本選定TUF Gaming B550M-Plus但後來亂逛PTT 和巴哈發現了
ROG STRIX B550-A GAMING(白色+敗家之眼好漂亮 哈哈)(雖然現在沒貨)
這兩張價差不大,大大會比較推薦哪張板子呢?(會開PBO和XMP)
Strix B550-A直接看應該就是Strix B550-F,只換了散熱片的顏色。TUF是比較低一階的,主要是供電會比Strix的差一些,你原先的TUF B550M又是小一點的M-ATX主板尺寸,PCI-E、SATA插槽會少一點。
刪除但是雖然說供電差一些(8 vs 12),如果不手動超頻的話,沒有什麼影響,即使TUF B550M的等級,上5900X都足夠用了。(5600X開PBO和XMP應該是不會影響)
B550-A價格還蠻漂亮的,比B550-F還便宜一些(重要),只差在沒有WIFI版本可以選擇。如果不需要主板內建WIFI、喜好銀色+白色配色、喜歡敗家之眼、又有額外預算的話,是可以買的。不過看了一下,好像很少地方有賣就是了。
還要注意,如果要改B550-A,機殼如果原本是M-ATX的,要換ATX的大殼。